我觉得,人生是一个和自己和解的过程。年少时认识并接受父母的平庸,工作时认识并接受自己的平庸,为人父母时认识并接受孩子的平庸。不管从事何种职业,最终落到怎样的田地,都能与曾经的自己和解,与现今的自己和解。

初读不知书中意,回首已是书中人。高中时在地理答卷上写下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哪曾想现在的自己也是语文课本上“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

从前嘲笑范进中举太夸张,现在的自己一路拼上大学,却只能回到底层从事低收入。

十七八岁的自己年少无知,在路上捡到一支真枪,扣下扳机也没有人受伤,却正中了三十多岁的自己。

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如果没有读过书,我一定心甘情愿地去工厂里拧螺丝,可是没有如果。

读书让你不满足于现状,但又无力改变现状。

年少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

【睡前消息568】韩国担心逆差,中国笑孔乙己,一回事

我始终认为“读书”是性价比最高的提升内在的方式,在社会闯荡固然也可以提升内在,但那是要付出头破血流的代价。

“读书无用论”更像是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甚至博士毕业的学生在找工作时所表露出的迷茫,那么“读书无用论”的源头是什么呢?

我认为一是同学在学校里没有做好个人规划,在找工作进入社会的那一刻手足无措,显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这样,浑浑噩噩读完四年书然后进入社会。二是对于那些有足够自驱力、有一定规划的同学,虽然他们规划了、努力了,但是在他们信息满满找工作的时候,发现没有足够多的工作机会,没有足够的上升空间,反映到当今这个社会,是就业市场的广度以及深度无法 hold 住学历红海的现实。可惜没有在刚踏入大学就看到上海交通大学生存手册,如果可以回到 15 年的那个夏天,我希望可以好好读完这本手册。

当今社会财富分配仍是畸形,大部分的财富聚集在小部分的人的手里,导致剩下的大部分人只能去分那小部分的蛋糕,自然引发内卷,这个五年可能是这个行业的内卷,下个五年可能是那个行业的内卷。更现实的是,在你拼了命内卷以后,你也不一定能喝到汤,更别说吃肉了,那么多人都在跟你抢,人家能吃到肉,为什么你就一定能喝到汤呢?笑了……

之前和朋友 A 聊到大厂最适合哪些人去,第一种是家庭很好,可以给孩子的失败兜底,在他们被裁了的时候,回来直接继承家业,但不过这种人其实去哪都可以,体验生活罢了。另一种是家庭很差,买房要自己凑首付,那他不拼命去大厂,去拿几千工资混吃等死,一辈子不买房吗,对于他们而言出去拼一把是他们仅有的选择。

朋友 B 某天深夜和我聊起,他这么说:

来上海让我感到世界的参差,我接触的圈子,还是打工人那一圈,在往上难以想象,接触到几个上海本地人,真是 tmd 感慨投胎是个技术活,长得又好看家里又有钱。哥们就像条狗一样啊,只能摇尾巴,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虹桥几百万上千万的房子住着。怎么说呢,虽然呼吸着同一片空气,但是已经生殖隔离了,别来沾边,人家带个手镯项链,梵克雅宝,几万块戴脖子上,是和打工仔无法共情了。大几万,我活 nm,哥们两个月工资,在这么大的贫富差距面前,你根本没办法跟人家谈什么理想、感受、未来,你的努力都是在挣扎,没办法。

我回复普通人别想着跨越阶级这种事,努力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很成功了。他说:

哥们早就认命了,只是有点感慨,尽力过好普通人的一生吧。

其实这是我们的对话中第二次出现“认命”这个词,之前是去年互联网大裁员,疯狂冻结 hc的那段时间,每天我们互相投喂脉脉裁员消息,散播焦虑,那时候我们谈到了“认命”这个词,谁能想到两个 25 岁的研究生小伙子会说出这个词呢……

之前在知乎看到过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看不到希望”,具体可以看为什么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越来越看不到希望了?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让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对生活失去希望? 高赞说

是他的灵魂走在了年龄前面,

请相信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没有去亲身实践你所懂得的道理,当这样的道理越多,你就越割裂,就越无法走在人生的道路上。

在短暂的年纪里,懂得太多,知道的太多,接触的太多,想要的太多,你害怕的就越多,失望的就越多,感觉无能为力的就越多,继而生活的灰色地带也就越多。

年轻人大都没那么多身体上的经历,所有的所有,在于你精神上的折磨。

想得愈多,可供选择的路就愈少,行动力就愈低,而这时,年轻人总是会错以为是他们想得还不够多,不够细,就愈费尽心力地去想,到某天,竟发现自己一点也动不了了。这便是思想上的自困。

当感觉到生活无路可走的时候,这是一个提醒,告知你该做一些减法,该丢掉包袱中的一些东西了。

我觉得,人生是一个和自己和解的过程。年少时认识并接受父母的平庸,工作时认识并接受自己的平庸,为人父母时认识并接受孩子的平庸。不管从事何种职业,最终落到怎样的田地,都能与曾经的自己和解,与现今的自己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