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豆瓣评分 8.4,看完的感受是拒绝暴力沟通!学会非暴力沟通!

内容简介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的确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阂、敌视。

第一章 让爱融入生活

我认识到语言及表达方式的巨大影响。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我觉得认识自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有时候自己沟通方式其实是暴力的,但自己并不能察觉,并引起对方的反感,应当保持谦虚,多学习。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样,在每一次互动中我们都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同时,它还促使我们仔细的观察,发现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的请求。它的方式虽然简明,但能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听到批评时,我们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然而,一旦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驳他人,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同,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这将最大限度地避免暴力。通过强调倾听——倾听自己及他人,非暴力沟通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使人乐于互助 。

非暴力沟通模式,大概应当怎么做才是非暴力沟通。


“你取之于我,是我得到的最好的礼物,当你知道我因施与你而快乐。 你明白,我的给予不是让你欠我的人情,而是因为我想活出对你的爱。欣然地接受,或许是最佳的赏赐。 我无法将二者分开。当你施与我时,我给你我的接纳。当你取之于我,我感激你的赐予。”——鲁思?贝本梅尔1978中《获赠》一歌

有关乐于互助,


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我们此刻观察到什么?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 接着,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 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最后,具体的请求:这一要素明确告知他人,我们期待他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

非暴力沟通模式的四个要素。


借助这四个要素诚实地表达自己,是非暴力沟通的一个方面。非暴力沟通的另一方面是借助 它们关切地倾听。我们首先通过体会他人此刻的、感受和需要,与他们建立联系,然后聆听他们的请求,来发现做什么可以帮助他们。 保持对这两方面的关注,并帮助他人也这么做,双方便可持续互动,直到情意相通:我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你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为了改善生活,你的请求是什么……


第二章 是什么蒙蔽了爱?

因此,如果女友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就“太粘人了”。可是,如果我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冷漠得象个木头”。如果同事更关心细节,他就是“有强迫症”。反之,如果我更在乎细节,他就是“粗心大意”。 我相信,诸如此类的评论暗含着我们的价值观及需要。不幸的是,以这样的方式提出主张,很可能招来敌意,使我们的愿望更难得到满足。即使他们接受批评,作出让步,通常也不是心甘情愿的。如果他们出于恐惧或内疚来迎合我们,或迟或早,我们将会发现对方不再那么友好。当然,他们也付出了代价。屈服于外部或内部的压力,很可能使他们心怀怨恨,并厌恶自己。

因此,不要以这种暗含我们价值观及需要来评论及提出主张,这是一种暴力沟通。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者是如此,不论是语言、精神或身体的暴力,还是家庭、部落以及国家的暴力。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 、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是,人们广泛使用“不得不”这一短语。例如:“不管你是否喜欢,有些事你不得不做。”显然,这种表达方式淡化了个人责任。“你让我”是人们常用的另一短语,例如:“你让我伤透了心。”此时,我们的表达方式忽视了我们的情感的内在根源。

回避责任,也是一种暴力。


法国作家乔治?贝尔诺斯有段话引起了我的共鸣: “我常常想,如果有一天,技术的进步最终被用来摧毁人类,那么,并非是暴行导致人类的灭亡,当然,更不能说是得复仇行为使人类灭亡……人类的灭亡,却是因为现代人唯唯诺诺、缺乏责任感,毕恭毕敬地服从各种命令。我们所看到的悲剧和马上就要看到的更大悲剧,并非是世界上反抗的人、不服从的人增多了,而是唯命是从的人、听话的人越来越多。” 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第三章 区分观察和评论

不区分观察和评论,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我知道如何回应你,当你说我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我也可以回应你的评论,但请不要把二者混淆。 如果你想把任何事情搅浑,我可以告诉你怎么做:把我做的事情,和你的反应混为一谈。 告诉我你感到失望,当你看到事情还没做完,但说我“不负责任”并无法打动我。 告诉我你感到受伤,当我对你的请求说“不”,但说我“冷漠”并不会增加你以后的机会。 是的,我知道如何回应你,当你说我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我也可以回应你的评论,但请不要把二者混淆。 ——马歇尔?卢森堡

不区分观察和评论,也是一种暴力沟通,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做任何评论。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同时,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

评论也要适当,针对特定事件进行评论是合理的,而不是直接给你扣上一顶帽子。


以下这首歌反映了观察和评论的区别。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 我见过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在雨天不出门,但他不是一个懒惰的人。 请在你胡言乱语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但他不是一个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他懂的事情和你不一样? 我使劲看了又看,从早到晚从未看到厨师; 我看到有个人把食物调配在一起,打起了炎,看着炒菜的炉子——我看到这些但没有看到厨师。 告诉我,当你看的时候,你看到的是厨师,还是有个人做的事情被我们称为烹饪?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 我们说有的人愚蠢,另一些人说他学习方法有区别。 因此,我得出结论,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 因为你可能无所谓,我也想说:这只是我的意见。 ——鲁思?贝本梅尔

这是几个区分观察和评论的例子。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时,“胡说八道”这个词在我脑中一闪而过——在不知不觉中,我作出了评论。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

这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注意:“每次”“曾”等词语在以下句子中表达的是观察结果。 我看安迪打了几次电话,每次都至少打半小时。 我不记得你曾写信给我。 “总是”、“从不”等词语在以下句子中表达的是评论。 你总是很忙。 在需要她的时候,她从不出现。 如果我们的表达言过其实,别人就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做出友善的回应。 “经常”和“很少”这样的词语也可能混淆观察和评论。

使用“每次”、“曾”、“总是”、“从不”、“经常”和“很少”这样的词语会混淆观察和评论。


第四章 体会和表达感受

根据我的观察,对于从事律师、工程师、警察、经理等职业的人来说,尤为困难——表达感受与他们的职业形象冲突。

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大多数为男性,而男性的表达性天性上就不如女性,这是我从《亲密关系》 中所回忆起来的。


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听到别人的声音。 区分感受与想法,用具体的语言如实陈述自己的感受。


为了更好地沟通情感,非暴力沟通主张使用具体的语言。 1)下列词语可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兴奋,喜悦,欣喜,甜蜜,精力充沛,兴高采烈,感激,感动,乐观,自信,振作,振奋,开心,高兴,快乐,愉快 ,幸福,陶醉,满足,欣慰,心旷神怡,喜出望外,平静,自在,舒适,放松,

第五章 感受的根源

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 感受的根源在于自身,是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可以用“我(感到)……因为我……”句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责备自己,指责他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 做生活的主人——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完全的责任。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还鼓励乙进一步了解她的愿望:她的哪些需要、期待或价值取向没有得到满足?我们把愿望说得越清楚,他人也就越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使用以下表达方式时,我们可能就已经忽视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1)只提及相关的事情。——“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使我很生气。”“这件事令我心神不宁。” 2)只提及他人的行为。——“我生日那天你没打电话,我很伤心。”“你没有把饭吃完,妈妈很失望。” 3)指责他人。——“我很伤心 ,因为你说你不爱我。”“你很生气,因为老板说话不算数。” 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


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情感的奴隶” 在这个阶段,我们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们快乐是我们的义务。如果别人不高兴,我们就会感到不安,觉得自己有责任做点什么。此时,我们特别容易把亲人看作是负担。 显然,这会伤害到彼此的关系。我常听人这样谈论亲密关系:“我真的害怕与人亲近。每次看到伴侣处于痛苦之中,我就极为沮丧,感到窒息,甚至 认为自己是个囚犯。于是,我就想尽快摆脱这段关系。”许多人认为,爱情就是牺牲自己来满足爱 人的需要。刚谈恋爱时,他们对恋人的关心是自发的。那时,彼此的相处是那么 地惬意、融洽和美好。然而,随着关系变得“严肃”,他们开始认为自己有责任让情人过得开心。于是,爱情开始沉重起来。 一旦面临这样的情形,我就会承认:“在恋爱中,我无法忍受丧失独立性。如果恋人过得很糟糕,我就会认为自己做得不够。我可能会由于不堪重负而提出分手。”然而,如果意识不到感受的根源在于自身,我可能就会指责恋人:“你太依赖我了,我能力有限,我们分手吧!”此时,如果我的朋友能够倾听我的痛苦,她也许会说:“你认为你必须照顾好我。这让你觉得自己失去了自由,是吗?”如果她反过来指责我:“我的要求过分吗?”那么, 我们的关系很可能就会陷入僵局,甚至 难以为继。

第二阶段:“面目可憎” 在这个阶段,我们发现,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迎合他人,代价实在很大。想到日子过得这么憋屈,我闪可能会很恼怒。此时,如果遭遇他人的痛苦,我们可能无动于衷:“这是你自己的问题!和我有什么关系?!”虽然不再愿意为他人负责,但我们不心存疑虑。因此,我们的态度也就显得生硬。 有一次,一位女士在研讨班的休息时间兴奋地说,她很高兴认识到自己也曾是“情感的奴隶”。研讨班重新开始后,我建议大家做一个活动。这位女士坚决地说:“我想做点别的。”我意识到,她在捍卫她选择的自由——即使她的选择会与其他人的需要相冲突。 于是,我就问她:“你想做点别的,即使那会与我的需要相冲突?”她想了想,然后结结巴巴地说:“是……嗯……不是。”她的困惑反映了表达自己的需要只是个人成长的一个阶段。 这里,我想讲讲我女儿玛拉的经历。她以前是个“有礼貌的小女孩”,对别人的要求,总是百依百顺。她习惯于委屈自己来迎合他人。注意到这个情况后,我想鼓励她大胆地说出心理话。当我告诉她我的看法,她哭了。她很无奈地说:“但是,爸爸,我不想让任何人失望!”我回答说,真诚待人比委曲求全更为可贵。如果别人感到不安,我们可以认真地倾听,但无须责备自己。 不久以后,我就发现玛拉有了变化。有一次,她学校的校长打电话给我。他告诉我 ,他在学校和玛拉说“校内不能穿牛仔裤”,玛拉没好气地回答 “见鬼去吧,你”。我很高兴,玛拉终于能够说出心里话。当然,她还要学着尊重他人的需要——我相信,这只是时间问题。

第三阶段:“生活的主人” 在这个阶段,我们乐于互助。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那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此时,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我们还发现,人与人相互依存,损人无法真正利己。非暴力沟通正是想帮助我们既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

第六章 请求帮助

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使用抽象的语言还会使我们无法深入了解自己。请求他人采取具体的行动将提示我们的动机。


她:“我只是希望有人关心我。这没有什么不合理,不是吗?” 我:“这是一个好的开始。现在我想请你谈谈其他 人怎么做才是关心你。例如,我现在可以做些什么吗?” 她:“哦,你知道的……” 我:“可是,我并不清楚你具体期待什么。我希望你告诉我,我或别的人怎么做,才是按你期待的方式来关心你?” 她:“这很难说清楚。” 我:“是的,说清楚我们的请求有时是很困难的。可是,让我们想想,如果我们都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那对别人来说,那就更难了!” 她:“我开始明白我希望别人怎么关心我,不过,我不太好意思说出来。” 我:“是的,这经常是令人尴尬的。你愿意告诉我你期待我或别的人做什么吗?” 她:“当我说需要别人的关心时,我实际想要的是,即使我还没有察觉到自己的需要,其他人就能考虑到我的需要。而且,我希望我总是能得到这样的照顾。” 我:“谢谢。如果是这样,我相信你已经明白了你的愿望 很难实现。


许多来向我求助的人后来发现,他们感到沮丧或灰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对他人究竟有什么样的期待。


更为常见的是,我们在说话时,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表面上,我们是在与人谈话,实际上,更像是自说自话。这时,我们的谈话对象可能就不知道如何回应,甚至会感到局促不安。


如果一个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却没有提及感受和需要,也有可能导致交流的困难。例如,如果父母问“为什么还不去理发呢?”,孩子一般会把它看作是命令或指责。如果父母想避免误解,那么他们可以先说出感受和需要:“你的头发这么长,我们担心这会影响你的视线,特别是在骑自行车的时候。去理发好吗?”


然而,我相信,我们在和另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总是希望有所回应。也许,我们想要的只是他人的理解——就像那位乘火车去机场的先生,我们希望有人倾听并了解我们的处境。或者,我们期待的是如实的反馈——我们想了解他人的真实想法。当然,有时我们希望他人采取某种行动。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表达越清楚,我们就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我们的意思和别人的理解有时可能是两回事。如果无法确实对方是否已经明白,我们可能就需要得到反馈。请求反馈能确保对方准确把握我们的意思。有时,问一句“我的意思清楚吗?”,然后,对方表个态就足够了。在另一些时候,听到“是的,我明白你的意思”这样的回答,我们并不放心。为了确保对方确实明白我们的意思,我们希望他充分表达他的理解。这样,一旦他的理解与我们的意思有所不同,我们就有机会作适当的补充。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惩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听到命令时,一个人只能看到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不论如何,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在过去常常指责他人,那么,我们的请求很可能就会被看作是命令。而一个经常受到指责的人也会倾向于将请求解读为命令。 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也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我们越是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我们所表达的愿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这将导致恶性循环,因为一旦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会不太想满足我们的愿望 。 在人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我们是否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最能体现我们提出的是命令还是请求。

这样不好。


如果我们只是想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适当的工具。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一旦人们相信我们看重彼此的感情,并能兼顾双方的需要,那么,他们也就会相信我们所表达的愿望是请求而非命令。

赞同。


在提出请求前,如果我们有以下的想法,那么,我们的请求已经成为了对他人的要求。 他应该把房间整理干净。 她必须照我说的去做。 老板应当给我提职加薪。 我有权要求更长的假期。 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想法,一旦别人没有满足我们的要求,我们难免就会指责他们。有一段时间,当我的小儿子布拉特没有倒垃圾时,我说法有类似的想法。我们对家务法进行了分工,他负责倒垃圾。可是,他很不主动。为了让他去倒垃圾,每天我都会提醒他“这是你的任务”或“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 后来,有一天晚上,我终于静下心来听他讲为什么他不愿意倒垃圾。谈话后,我以《布拉特的心声》为题写下了一段话: “在印象中,如果我没照你说的去做,你就不会尊重我。如果我知道你并不想使唤我,在你叫我时,我会乐于回应你。如果你高高在上,像个盛气凌人的老板,你将会发现,你一头撞在了墙上。当你反复提醒我,你为我做的各种事情,你最好准备再次碰壁!你可以大声抱怨、责骂,但我仍不会去倒垃圾。即使你现在改变方式 ,我也需要时间忘记不快。” 通过这次谈话,布拉特认为我已经理解并尊重他的立场。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每天都主动倒垃圾。

感觉每个正常的人都会像布拉特这样,你尊重我我就尊重你,你对我热情我就对你热情,你对我冷淡我就对你冷淡,除去那些没有自尊的卑微的人,所以想要别人怎么对你,首先要记得怎么对待别人。


在提出请求时,具体的描述,而不是使用抽象的语言,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回应。 发言时,我们将自己想要的回应讲得越清楚,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惩罚,他们就会把请求看着是命令。 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而不是只满足自己的需要。

本章小结部分。


第七章 用全身心倾听

遭遇他人的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可是,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这为他们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有一句佛教格言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能力:“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 如果一个人想要别人了解他的处境,听到的却是安慰和建议,那么,他就有可能觉得不太舒服。 在安慰他人或提建议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们想要的


事实上,试图分析问题妨碍了我们与他人的联系。如果我们只关心别人说了什么,并考虑他的情况符合哪种理论,我们是在诊断人——我们并没有倾听他们。在非暴力沟通中,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倾听的这种品质体现了它与理解以及同情之间的区别。

不要轻易评论或诊断一个人。


不论别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息,我们都可以用心体会其中所包含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有时候线上沟通可能会造成误解,就是因为其中包含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没有正确理解。


在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之后,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如果我们已经准确领会了他们的意思,我们的反馈将帮助他们意识到这一点。反之,如果我们的理解还不到位,他们也就有机会来纠正我们。此外,这样做还有助于人们体会自己的状况,从而深入了解自己。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有明显的情绪,他一般会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馈。如果我们自己是说话的那个人,我们不妨清楚地表明我们是否期待反馈。


在我们的文化中,直接谈论一个人的感受是很少见的。重要的是,你已经不再把他的话看作是对我的攻击,而注意体会他的感受和需要。这使我们的关系日益好转。

耐心一些,把别人的评论等放轻松,不要将其理解为攻击,而是体会他的感受和需求,佛系一点,也会更轻松一点。


在给他人反馈时,我们的语气十分重要。一个人在听别人谈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时,将会留意其中是否暗含着批评或嘲讽。如果我们的语气很肯定,仿佛是在宣布他们的内心世界,那么,通常不会有好的反应。然而,一旦别人通过我们的语气意识到我们是在体会,而非在下结论,他们一般就不会产生反感。

是的,和别人聊天时,如果感受到别人的批评、嘲讽等恶意,或者一些强势的说辞,自己内心都会自然产生反抗心理,不利于下一步的沟通。


只要我们专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所有的批评、攻击、责骂或嘲讽就会消失。我们越是这样做,就越能体会到一个简单的事实: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那些话是他人表达需要和请求的方式。如果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认为自己的人格受到伤害。反之 ,如果一心分析自己或对方的过错,我们就会认为自己被贬低了。

遇到别人不太善意的言语时,我一般都会比较佛系,除非对方真的一直咄咄逼人。


怎样判断对方的感受是否已经充分表达呢?首先,如果一个人觉得别人已经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会变得轻松。这时,我们也会感到放松。另一个更为明显的标志是,他停止了谈话。如果无法确实对方是否还有话要说,就不妨问一句:“你还有什么话要告诉我吗?”


我们无法给别人我们自己都没有的东西。有时,我们会发现我们没有心情去关心别人。一般来说,这反映了我们也需要得到关心。如果告诉他人我们正处于痛苦中,我们无法顾及他们的感受和需要,别人很可能就会伸出援手。


第八章 倾听的力量

有的时候,谈话的气氛很沉闷。我们体会不到说话的人有怎样的感受和需要,也不知道他对我们有什么期待。这样的谈话是很累人的。它只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而无法帮助我们与他人如何加深联系。这种书面的出现往往是因为说话的人并不清楚自己的感受、需要和请求。 怎么做才可以扭转这种局面,使谈话生动有趣呢?我的建议是,尽快提醒说话的人留意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等得越久,也就越难做到这一点。我们这样做并不是要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请他们体会自身的状态。


第九章 爱自己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是在于——爱自己。


非暴力沟通认为,对他人的指责反映了我们遇到挫折——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指责的那个人恰好就是我们自己,那么言下之意是:“我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需要。”我相信,如果我们专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我们就更有可能从自我评价中获益。 一旦发现自己正在做获益的事情,我们的挑战是如何对需要和价值观保持清醒的认识,以使我们的转变1)符合我们的心愿;2)出于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护,而不是出于自我憎恨、内疚或羞愧。


例如,如果发现我们痛骂自己:“你看你,又把事情搞砸了!”我们马上就可以问:“我什么样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一旦意识到自己尚未满足的需要——很可能是多个层面的需要,我们的身心状态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我们不再感到羞愧、内疚和沮丧,而开始体会到别的情感。不论它们是忧愁、失望、恐惧、悲伤、挫折感或别的——其目的都是推动我们去满足需要和追逐梦想。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直面人生的苦难:在遇到挫折时,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是的,感到遗憾是难免的。但它能帮助我们从经历中学习,而无须责备自己。我们意识到过去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需要及价值观,并允许这种觉察引发的情感充分流淌。一旦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就会考虑如何满足它。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我们不仅难以找到解决办法 ,而且容易陷于自我惩罚的痛苦中。


第十章 充分表达愤怒

生气的原因在于我们自己的想法——对他人的评判和指责,而不是他人的行为让我们生气。 愤怒驱使我们去惩罚他人,而不是去满足需要。当意识到自己被指责时,绝大多数的人都无法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需要上。


表达愤怒的步骤:1、停下来。呼吸。2、留意我们的指责(指责反映我们的想法)。3、体会我们的需要。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有意识地用“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取代“我生气是因为他们……”


充分表达愤怒的第一步是我们不再归咎于他人。如果我们认为“他让我很生气”,那么,我们难免就会指责他人。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心情并不取决于他人的行为。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生气呢?我们从第五章了解到,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当我们选择第二种反应时,我们认为别人就当认错或受罚——我相信这就是我们生气的原因。 当我们选择第三种反应时,我们专注于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用心体会着自己,而不再分析别人犯也什么错。我们越是用心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也就越能留意到自己的心理活动。


为了充分表达愤怒,我们有必要明了自己的需要并采取行动。然而,做一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愤怒驱使我们去惩罚他人,而不是去满足需要。为此我建议,与其沉浸于“合理的愤怒”,不如倾听自己和他人的需要。这也许需要一个过程,但通过不断地实践,我们将会有意识地用“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来取代“我生气是因为他们……”。


在受到指责时,绝大多数的人都无法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需要上。当然,指责他人有时可以使我们达到目的——出于害怕、内疚或惭愧,他们改变了自己的行为。 然而,以这样的方式来满足我们的需要,我们也是在使用暴力。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我们制造了新的问题。批评和指责使人倾向于自我 保护并变得更有攻击性。这样,就长期而言,我们给自己增添了更多的麻烦。


在不顺心时,许多人已经习惯于批评和指责他人。因此,在刚开始运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可以把节奏放慢些,在说话前先想一想,有时,我们甚至停下来,什么也不说。

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浇到别人身上就不好咯。


第十一章 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使用强制力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是为了避免伤害,而不是惩罚他人。 如果我们威胁他人和实施惩罚,对方常常产生敌意和抵触心理,彼此的关系将会疏远。 惩罚还可能使人忽视事情本身的意义,而把注意力放在不服从的后果上。


第十二章 重获生活的热情

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怨天尤人。然而,如果我们以苛刻的态度对人对己,我们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通过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们的需要和他人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将逐渐变得平和。 一旦我们发现自己心底深处的愿望 ,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我们将会重获生活的热情。


个人的成长是通过与他人的坦诚交流来实现的——在交流中,彼此能够自由地表达内心的软弱。


第十三章 表达感激

在赞扬他人时,我们很少揭示内心活动,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赞扬也常常被人用来实现个人目的。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充分表达感激。在表达感激时,我们说出:1)对我们有益的行为;2)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3)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当别人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我们的感激时,我们可以与对方一起庆祝生命的美——即不自大,也不假谦虚。


附:非暴力沟通模式

1.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1)观察 我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我的福祉的具体行为: “当我(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 2)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 “我感到……” 3)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我那样的感受: “因为我需要/看重……” 4)请求 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我生命的具体行为: “你是否愿意……”

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1)观察 你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你的福祉的具体行为: “当你(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 2)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 “你感到……” 3)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你那样的感受: “因为你需要/看重……” 4)请求 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你生命的具体行为: “你是否愿意……”